出版案例
联系方式

电话:15371768851
          17196328279
          0513-88766951
Q Q:1033034685
          377028764
邮箱:gyltscb@163.com
          zhaoxichuanbo@126.com
地址:江苏海安迎宾路8号A座
邮编:2266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林老师)


微信二维码(洪老师)

选题申报

《我爱老子》一书通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初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7-6 21:20:36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书名:我爱老

字数:42000

选题:社科,文史

内容提要:和谐幸福,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停讨论的一个热门而又永恒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幸福观与过去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丰衣足食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了。今天的人们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的幸福到底在哪儿呢?笔者在深入学习《道德经》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及生活实践、体会,系统、通俗而又幽默、充满趣味地的解析《道德经》,旨在面对教育界、各行各业及广大群众传播、发扬老子的道文化,并与读者共同探寻我们的幸福生活源头之所在。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道的存在

第一节 有无

第二节 生成

第三节 孕育

第二章 道的属性

第一节 有无相生

第二节 无为而治

第三节 天地不仁

第四节 虚而不屈

第五节 致虚守静

第六节 冲而用之

第七节 上善若水

第八节 无名无为

第三章 道的修养

第一节 经书理解

第二节 个人认识

第四章 大道论职业

第五章 老子与孔子

正文:

我爱老子

                 ——爱上《道德经》

自 序

学校的领导是个国学爱好者,他也鼓励广大教师多读国学经典,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受他的影响,利用假期闲暇,找到一本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试着读起来,也不知什么原因,一时爱不释手。事后追思,为什么一开始就对这本书着了迷?原来,这本书并非自己所想象的一本关于如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书。因为曾记得笔者在上初中时,历史课本中曾提到过一位叫老子的思想家,思想消极、保守,写过一部叫《道德经》的著作。按自己当时的理解,无疑是谈论如何逃避尘世、进行道德修养的。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们暂且避开不谈,先大致了解一下它在历史上与今天生活中的影响吧!

“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潮早在我国汉朝时就已出现。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当时汉景帝刘启诏令全国朝野都要诵读《老子》。后来,唐朝“开元盛世”时,唐玄宗李隆基诏令全国每家都必须藏《老子》,以便时代传读。

2000年,美国《纽约时报》的读者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十大杰出作家”结果是老子被列为第一名。至今,“老子天下第一”的热潮仍在欧美沸腾。当今,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较稳定的基地,而在今天的德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家庭都藏有《老子》,他们不是奉命而读,而是为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习老子已成为德国的一种时尚,孩子们都喜欢穿上胸前印有“道”字的上衣……。从以上一个时代、地区的繁荣兴盛与对老子思想文化的重视程度,我们有何启示呢?

其实老子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当今中国人每天的生活中。如“诚信”“宽容”“真善美”“和为贵”“民生”“节俭”“爱国爱民”……。这些都是《老子》即《道德经》中所做精确论述的原则即人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试图通过论述天道即自然之道推及人道,让人们明白之所以要按以上原则去指导生活的缘由。老子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要与宇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存。无论干什么,不能背离了“道”,否则一定会遭到“道”的报应和惩罚。其实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呢?在天地间生存发展岂敢违反自然之道?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的今天,也许我们在滚滚红尘之中感到迷失了方向,也许我们为了世俗的追求已经身心交瘁、疲惫不堪。幸福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永恒的追求,现在大多数人们不再为缺吃少穿而发愁,丰衣足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甚至很多人的物质生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非常人所及,但仍怅然所失,找不到幸福感。

作为我们的教师职业,面对社会多元化的思潮及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潮流不断冲击着校园的四堵围墙,昔日清静的校园不断面临着挑战。我们教师该何去何从呢?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开始就入迷于《道德经》之中,恰似久旱逢甘霖,心田得到了充分的滋润,精神为之大振。红尘中也已劳累奔波数十载,感到身心交瘁、精神空虚,有些茫然失措的我,今天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我们的幸福在哪里呢?作为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请相信,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我们的答案。

然而,我们可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曾被人称作“天书”。究其因,一方面是因年代久远,老子本人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后人是依据出土的各种版本而编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理解也有所差异,当今所流行的《道德经》版本繁多,有百余种,词句多歧异,确实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我想是主要的,《道德经》本身就是一部理论深奥、充满辩证思想的哲学经典,确实令人费解,甚至有学者及大家们用尽毕生精力在研究、解读它。

笔者也只是兴趣而已,借鉴了前人,开始对它初探,阅读甚少,略知一二。在这里,联系若干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及生活体会,启示颇多,现与大家共享共勉。在下作此书也只是想借此平台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探讨,以此抛砖引玉,为广扬老子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吧!让大家见笑了!

我爱老子。以上这些这些话权作自序吧!

通俗说“道”

第一章 道的存在

第一节 有无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思想。我们要认识“道”,首先要从“有”和“无”说起。“有”和“无”也只是相对而言,这里有必要对“有和无”进行界定。这里的“有”,能看到,作为实体存在,可以触摸且能够对其形状加以描述,属于物质范畴。但看不到,不能说没有,比如说空气,我们能看到吗?没有空气行吗?某人有学问、技能,他的学问、技能我们看不到,一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态度、文化、思想、天体运行规律、食物的能量等都看不到。《道德经》中把空气、学问、性格、态度、文化、思想、规律、能量等等这些看不到、触摸不到的都界定为“无”。这里的“无”可以去感知、感受,但把它界定为精神范畴明显不准确,因为空气明显不属于精神范围,只是作为隐形物质形状无法确定,所以暂且把这里的“无”界定为感知范畴(空气虽看不见,但毕竟可感知。)那么前面的“有”,准确应界定为显性物质范畴。其实,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处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之中,即有无相生。我们就以大明星刘德华这个人来说吧,“有”,即他的形貌,看得到、摸得到。“无”,即他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态度等,触摸不到,但可以感知、感受到。只有把他的“有”和“无”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区别他与另外一个人,因为和刘德华形貌的“有”相似的人可能还很多很多,大家说怎么区别真假刘德华呢?房子因外部框架的“有”和里面的“无”能被人居住、西瓜以它的圆的外形的“有”和营养价值及能量的“无”区别其它副食、玫瑰花以它漂亮的外表的“有”和特有的象征爱情的价值的“无”被用于赠送情人……我们是否可以举更多例子呢?《道德经》中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时,我们是不是觉得“无”比“有”更有价值呢?比如,刘德华、房子、西瓜、玫瑰花等。对不起!我们把刘德华与西瓜、玫瑰花想并列了。好了,现在该说“道”了。

第二节 生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道”可以述说,这里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与其它事物一样,是不停运行变化的,因此它的名字也不能固定不变,因而取名很困难。(开篇就体现了老子严谨的治学态度,今人何尝不是如此,小时候叫胎叫狗,上学了有学名,长大当官了有官名。但还是没有古人严谨,古人除了小名大名还有字有号。)它的“无”,指的是孕育天地万物的功能;它的“有”,表现在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体。通过大道之“无”可以揣摩道的奥妙,通过大道之“有”可以观察“道”的变化形态。这一切是多么玄妙啊!因此“道”作为“无”和“有”的统一,是产生宇宙万般奥妙的根源。看来,老子在这里说明了“道”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当然是“无”和“有”的统一。我们接着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有个混然存在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已存在,无声且无形,独立而永存,周而复始且永不停止,可以称为天下万物之母。从它的属性即“无”的角度称它为“道”,从表现即“有”的角度勉强起个名(因取名困难)就叫“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的由来。)它的“大”表现为往远处即四周运行扩张,但运行扩张到到极限,势必回返收缩,因为物极必反。(这是否是宇宙爆炸扩张论的依据呢?)可见“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既然“道”作为物质存在,为什么说它无形呢?接着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道”很大,它是视而不见的,称作“没有”;它是听而不闻的,称作“寂静”;它还是触而不得的,称作“无形”。,这三个方面只可以可意会,却无法追究它到底。(我想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处于“道”的怀抱的缘故,试想,你站在地球上能看到地球是圆的吗?你能听到地球自转的声音吗?当然,你是可以随时随地摸一下地球的!)所以这三者混而为一,在人们看来,它的上面不是皎然闪耀的,下面也不是昏暗不明的,(这和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大致相同。)它连绵不断,人们却无法给以确切的名称,最终它会复归于空虚无物。(可见,“无”是“道”的根本啊!)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称之为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头,追踪也不知道它的尾。把握了这种自古既存的“道”,可用它来驾驭现今的万事万物。即利用道”的运行规律,能推知宇宙一切事物的本始。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物”并非没有物,不存在,而是没有形状的物质状态,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我们看,是否正如空气的存在那样?可见,“道”作为一种物质,确实很大,具体形貌还无法知道。就像是古人还不知道地球形状那样,是因为当时科技还很落后。老子只能对“道”作以大致的描述,这正是我们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的伟大即“大象无形”的出处。当然“道”的具体形貌如何,现在有谁知道?还有待后人去继续探究。但重要的是老子教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那么,老子对“道”的大致描述是如何得来的?这里就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即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要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不可能爬到树顶或者把树放倒,可以利用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测出三角形在地面的这条边的长度,便可推算出大树的高度。简单的,不知道头顶天有多大,就看看脚下的地有多广,大地都难以走到尽头,何况天呢?人们都说,“娶妻要看丈母娘”,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不是有一定道理吗?只是有一定,但是不一定哦!总之,老子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认识由“道”产生的天地万来认识“道”的。这里还需要引要入一个词语“望”。”(mì),借助心灵的直觉思维深入事物深微处探索,即内视。“望”,从远处观察事物现象。“望,就是既深入万物内在本质探索,又从万物外在的现象作全面的观察。他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从现在科学角度来看,就是微观认识论与宏观认识论的结合。当然,这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对“道”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学对宇宙的认识及人体科学对人体基因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这一方法已得到重多世界级科学家的充分肯定,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波普和汤川秀树等。据此,我们可以得知,“道”是确实存在的,它的存在就是实体的“有”和形状不定的“无”的统一。但正是因为这种存在方式即形状不定,使得“道”能够不停地变化。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啊!由于新陈代谢,即能量的“无”不断促使形体的“有”的不断变化,使得过去的你不断长大、成熟以至于变老、返老还童,即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最后灰飞烟灭或香消玉损变成气体即“复归于无物”。(可见,“无”是人之根本啊!)试想,如果形体固定的话,小孩还能长大吗?我们不就真的长生不老了吗?这就是有和无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即有无相生。这也就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周行而不殆”,“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着对立相反的方向,不停地循环往复。在这其中,柔弱起着主要作用。我们看,是否正如人一样,因为柔弱才有可能走向强壮,再回到柔弱呢?

第三节 孕育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这又回到了经文第一章,,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一切事物都产生于“道”,而“道”又产生于“无物”。(最后“复归于无物”)。 “道有”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母体,“道无”是孕育天地万物的功能。万物因“道有”与“道无”的统一才得以产生,也正如婴儿那样,由于母亲的“有”(即母体的存在)和母亲的“无”(即生育功能)的统一才得以产生。宇宙天地及万物皆如此:

有无相生。后人所绘太极图正反映了“道”的生成过程。你看,图中之鱼儿似有非有,形状不定,成为混沌状,其中黑白两鱼儿代表着阴阳二气,两条黑白鱼儿(阴阳二气)对立存在又相互转化,它就代表“道”从无到有,再“ 复归于无物”。 黑鱼之眼融入白鱼之身,白鱼之眼又融入黑鱼之身,和谐共处。这就是阴阳相交、有无相融即有无相生。可见,“道”就是在这阴阳二气相冲和过程中混然而成。(“有物混成”)那么,“道”又是如何产生宇宙天地及万物的呢?请接着看: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无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前面谈到,“道”很大,无法象今人从地球外借助科学仪器观看并描述地球那样去形容它,但并非说“道”没有象没有形,还是勉强称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而感觉非常空虚、似有非有且幽暗深远,但其中并非空洞,而在这恍恍惚惚之中有某种形象存在(像是大气流动或光波),在这恍恍惚惚之中也有实物微粒存在。其中还存在更加精致的微粒,并且蕴藏着相当多的信息。(就像是人体基因中携带的遗传信息)从现在上溯到远古,“道”的这一根本(其中所携带的信息)永远存在,从不消失。从这一根本出发,我们可以去观察宇宙天地万物的。我们怎么知道宇宙天地万物的基本情况的呢?就是从其中所携带的信息。”我们看,这些精致的微粒(或者说是基因)是否就是“道”孕育产生其它物体的本原所在呢?接着往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这从前面我们可推而得之,书中常说,宇宙天地产生之初犹如混沌状,这混沌状的东西其实就是“道”,结合前面的太极图就更为形象了。太极图其实就是“道”产生宇宙天地之初的反映。我们看是否就像母体孕育胎儿时的情形呢?一切显得多么静谧和谐啊!这个母体就是“道”,这个混沌状就是“一”(大气),“一”中又渐渐分出阴阳两性物质即“二”(天地),阴阳两性物质交冲、媾和就会生成“三”(多的意思)即万物。万物生于天地,天地又生于“道”,所以“道”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在“道”的怀抱中。“道”是阴阳二气交冲媾和而成,因此万物也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在阴阳二气交冲中成和谐状态。这正是“道”的基因遗传作用所在吧!我们还要说的是: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

“道”产生天地万物不是随随便便、恣意妄为的,而是依其规律、有序而为。道大,生成宇宙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又在宇宙天体中形成,地球又生出人类及万物。(所以人最终要入土为安。)在地球上,我们看,人类焚林猎取,够强大了吧!但在以上“四大天王”中,又排名居后。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归根结底,人要效法自然规律。而且就是作为天地万物母体的“道”虽自然生成,也要自觉效法自身之道,不能恣意妄为的。

推而广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即自然规律都是“道”运行变化的体现。同理,“道”的一切属性都反映在自然界万事万物身上,换言之,我们人类的一切作为都应顺其自然,合乎天道,否则天诛地灭,不是吗?

“道”的存在,我们是否感觉到它“玄之又玄”呢?确实太玄乎!好了,不能再“致诘”了,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否则,愈加纠缠不清了,是吧?

第二章  道的属性

第一节 有无相生

从前面“道的存在”我们应该知道,有无相生,应该是“道”体现出的根本属性。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正是这一属性的体现(结合前面太极图的介绍),而且“道”的其它属性也正是从这一根本属性派生出来的。人类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其实就是要求因循“道”的属性来为之。

关于有无相生,从前面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大家接着看: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犹如自行车车轮,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车毂上,我们想,如果不是车毂中空,车轮能转动吗?车的作用能体现出来吗?正是茶杯的中空才能容纳茶水、正是房子里面的中空人才能住进去。这里的“有”,即看得见的车、杯子及房屋,“无”,即它们的中空部分。我们使用的是它们的“有”,但真正发挥功效的却是它们的“无”,大家说呢?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无”确实是事物的根本所在啊!前面也曾举到刘德华与玫瑰等,是曾引导大家认识到“无”更重要,但客观地说,也不能否认“有”的作用,“有”毕竟是“无”的载体,还是那句话,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不是吗?

那些模仿秀都是从“有”开始,模仿明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要在舞台上立住脚,是不是还要从“无”着手去挖掘自己的潜能,给观众一个全新的面目呢?拓展开来,不得不说的是,我们有时太看重“有”了,比如,学校管理中常埋怨没有好老师、好学生,但好老师、好学生是天生就有吗?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的是实验者把学校中两个据反映不太好的教师和部分智商等方面比较差的学生搭配在一个班级,并善意欺骗他们,都是他最看重的较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结果他们真的都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好的是大多数学校都早已认识到无中生有,从“无”中培养。现实中,“有”往往代表传统、保守,而“无”往往是反传统、反权威、标新立异与革新的表现。孰是孰非,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住有无相生,对吗?

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和其他孩子争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今天终于明白这些都太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看看现在市场上的鸡不是鸡、蛋不是蛋了!这都是人们太看重“有”而忽视“无”的结果啊!怎样让我们的鸡返朴归真、怎样让我们的蛋无污染,怎样让失去的“无”快回来,这才是人们应该思考的。在教学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从“有”和“无”开始,思考一下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对不对?……。接着看:

第二节   无为而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如果天下人都一味追求美丽漂亮,这不是什么好事,都一味追求被崇为慈善之士,也并非好事。所以生活中尤其是那些管理者,不要去刻意标榜某一种事物。因为无论什么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比较而体现出来,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和声、前和后。作为圣人就不刻意作为,所行顺其自然。圣人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大道”这种促使万物自然生成而不辞辛苦、生养万物也不据为己有、有作为而不恃强,功成身退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品质(属性),即“大道”也是顺其自然的、不干涉由它所产生的万物的。正因为“大道”不居功自傲,所以其功德才永恒不灭。

在此,大家应明白,这里的圣人就是对“道”大彻大悟、完全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人,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消极不作为、更不妄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因势利导,即依照事物的本原去作为。前面我们总结事物的本原在于“无”,所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无为。不是吗?“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如不说,做不如不做,我们难道没有体验到无言无为的奥妙吗?圣人这样做,依据的就是“道”的属性。前面刚谈到“道法自然”,即作为天地万物母体的“道”虽自然生成,也要自觉效法自身之道,不去恣意妄为的。我们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道”产生万物,又以它的道法自然”的属性(德性)去蓄养万物,万物依自然之势形成并发展,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及它的伟大德性(属性)的。它的伟大德行就是,就是不对万物加以干涉,顺任万物自然:使得万物生长发育,成长成熟,养育和庇护它们,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使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

那么“道”的伟大的德行具体表现在哪儿呢?比如说,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它不因自己的好恶,把它藏匿;地球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大道”没有因地球由它而生而去干涉它,改变其运行方向及轨道吧!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大道”没有干涉其交替顺序为春秋冬夏,或者今年春秋冬夏,明年夏冬秋春吧!人类最终由“大道”而生,它也并没有具体干涉人类的生活吧!比如你今天要去旅行它没有阻挡你吧!除非你自己遇到困难而放弃……。其实“大道”只是为万物创立一个自然规律,并不具体干涉万物的生成、发展。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其行为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即可。否则,也会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不是吗?比如,人类的滥砍滥伐、恣意猎取行为等,不是正在遭受惩罚与报应吗?

“大道”为什么这样对待万物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道法自然”,即“大道”自身也是自然生成的,没有受到任何干涉。当然,万物效法道,最终效法自然。这也正是遗传功能所在啊!我们看,“大道”是不是多么象一个伟大而开明的母亲啊!生养子女,保护子女,但不干涉子女的学业、择业及婚姻等,只是给他们人生的指导。那么开明的母亲为什么开明呢?效法大道。接着再看: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其作用也无所不至。万物凭借它的力量而生长,它从来也不推辞,它成就了万物,却不自以有功而标榜自己。它爱抚养育万物,而不凌驾于万物之上以主宰自居,永远没有私欲,似乎微不足道,从这一点可以称它为小。万物都归依它,它也不以主宰自居,所以又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从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这就是道的伟大德性(属性)之一:勤劳朴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仅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更像一名高尚的教师啊!

好了,谈的是不是有些远呢?前面我们谈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不刻意作为、顺其自然的依据,是因为“大道”就是这样的:生而不有、大公无私、不主宰一切。这就是圣人所遵循的“道”的属性之一。当然还有另一属性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0513-88766951

地址:江苏海安迎宾路8号A座

电话: 15371768851 / 17196328279

网址:www.gylcb.com

邮箱:gyltscb@163.com zhaoxichuanbo@126.com


出版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zzcbzj)

微信二维码(Fish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