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好它
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
一走进国有商业银行
我的毕业实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仿佛给沉睡的中国注射了兴奋剂,房产开发、股票、市场经济,各种新概念和新词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思想和神经,一些人在睡梦中被惊醒,开始四处寻找新出路,下海经商和炒股成了时代的主题词和最时髦的话语。看到下海者一个个衣锦还乡,巨大的转变让一贯循规蹈矩的人们一度失去了方向,人们开始相信一夜暴富,也明白一张小小的纸片就意味着亮锃锃的黄金白银。于是跃跃欲试的人越来越多,沸腾的中国大陆也到处是迷茫和希望,沉寂的中华大地开始展现出勃勃生机。
俗话说“大河涨水小溪满”,外面的喧闹打破了“象牙塔”里的平静。老教授腋下夹着陈旧而又一尘不染的讲义夹,按部就班的在家和教学楼两点一线之间踱步,依旧抑扬顿挫的朗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青年教师已经按捺不住了,他们腰里别着BP机,行色匆匆,除了上课时间,在办公室和家里已经很难找到他们的踪影。有几次他们是踩着铃声冲进教室的,课上到一半,BP机突然响起,他们会赶紧把课程讲完,急急忙忙的布置完作业,一把将课本塞进公文包,一溜烟的跑了,授课对他们来说仿佛是副业。
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我们学生的学业,但也有积极的一面,除了给学校创收之外,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课堂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鲜活、流动的,仿佛是一股清流注入了死水,对于我们这些里平日里除了书本就是实验室里器材的学子来说,这些东西显得特别有吸引力。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在给我们讲完他下海的同学、朋友传递来的信息之后,这样断言: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金融先行,你到国外去看看,最高、最漂亮的大楼是什么行业的,是金融业,是证券、银行,今后几年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这些话语让我们热血沸腾,并对我们的人生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是在1994年的春天,春节的热闹和喧嚣还在耳旁,那种幸福的生活至今让人怀念。要是在往年,我必须挤在人山人海,象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在透不过气的火车里,享受“春运”的特殊味道,赶回学校上课,今年却不同,我不必急着回学校,而是进了市里一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实习,于我而言是一种解脱和希望。
就在我们这一届,学校开始实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双向选择。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为了做好这项重要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计划中给我们毕业生留出了两个月的自由时间,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去寻找实习单位,然后在单位里呆一段时间,熟悉情况也好,实习也罢,如果双方满意,经学校同意后可以签订协议。我在这家证券公司实习多多少少也是有这样的打算的,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吃香,我怀里揣着协议书,准备实习结束时拿出来,协议一签,也算是完成了就业的大事。
至今回忆起我为什么选择在证券公司,我想大概是股票这个新玩意摄人心魄的魅力,还有就是那位青年教师的话。刚刚开办股票交易时,对于政府来讲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对头脑活络的人来讲,这个新鲜的玩意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我姐姐有个在深圳某银行工作的同学,她雇人以十元一张的价格购买了几十个身份证,又雇人日夜排队认购股票,据说是赚了大钱。以前只是在神话故事中才有的发财梦,已经活生生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一时间社会上到处在流传着购买股票一夜暴富的神话,有些人集资到深圳、上海收购原始股,大家都是处于疯狂、紧张、刺激和渴望暴富的痴迷状态,全国到处都是这种渴望发财的情绪。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事例和青年教师的话交织在一起,使我对这个新兴的证券行业产生了兴趣,一种全新的业态绝对地诱惑着我这个将要从学校毕业,渴望将来事业有成的年轻人。通过熟人的介绍并凭着在学校里的优异成绩和表现,我有了到证券营业部实习的机会。
当时人们对证券的认识还很有限,再加上赚钱效应,外面的人对它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崇拜,而证券的从业者也有着不可抗拒和当然的优越感,理所当然的,我当实习生也有自豪感。很快的,我认识了一些股评人士、大户、散户,并同他们一起融入到起起落落的股市中。如果不是某一天发生了意外,或者当时我能够正确的处理的话,可能我会在证券公司呆一辈子,那么我也就不会成为银行人,可命运偏偏让我和证券公司擦肩而过,却同银行不期而遇。
证券营业部经理把我安排在计算机房,当时机房里有两名计算机管理员,我们的任务是一些基本的维护和相关的文件的处理,而复杂的工作则由系统软件供应商负责。这些现在看来极其容易的简单日常处理工作,在十几年前的计算机“贵族”时代还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水平的。
有一天,管理员让我打印一份材料。那时候计算机的应用还远没有象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处理中文一般用UCDOS操作系统。我把材料输入计算机后,打印时却出了问题,每次输入打印命令都出来一串出错的英文提示,大致的意思我知道,是说打印机的连接出了问题。
虽然我学过打印机驱动程序的编程,但是却没有接触过打印机,更别说使用打印机了。当时计算机设备非常昂贵,学校供我们学习的都是8088这类档次低的不能再低的计算机,而少数的几台286电脑是被老师当宝贝,碰都不让我们碰。也难怪老师,当时他们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块,而一台286电脑是两万多元,一分不花积攒几年才能买一台计算机,所以我们在大学学了很多高深的东西,可是由于没有设备供我们操作,实际上连一些简单的应用都不会。也幸亏是证券行业这样的新兴行业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有如此先进的计算机和打印机,我到证券公司见到当时在我看来是很先进的设备,感觉好象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的大开眼界,自己一个活脱脱的土老冒。
我在那里折腾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有把材料打印出来,没有办法,只好向管理员求助。管理员是计算机研究所出来的中专生,来计算机房的时间也不长,他过来几分钟就把事情解决了,打印机“吱吱吱”的开始打印了,然后他带着几分炫耀和得意离开了,走时还嘟哝了一句,虽然我没有听清,但我确实从他眼里看出了一丝嘲弄和不屑,他是在笑我一个大学生还不如他一个中专生。
我的自尊心让我无法接受,在学校里,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反而不如一个中专生,我认为自己是给学校丢脸。一个小小的意外突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把我推向了我目标的另一边,至今我还有些感叹人生的诡变和不可捉摸,可惜人生和时光都是没有假设的单行线。
证券营业部里都是些年龄相当很有朝气的年轻人,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我还是过得很愉快的,但始终是缺乏了刚开始的激情。几天后经理来机房查看,他很关切的询问了我实习的情况,最后再三嘱咐我,晚上也过来,因为重要的事情都是在晚上完成的。即使是晚上处理重要的事情也把我叫上,丝毫不避讳我,这等于把我当作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看待。按理我应该非常乐意的接受,但我却一直解不开心头的这样一个疙瘩,我没有按照经理的吩咐去做,毫无道理的放弃了我曾经梦寐以求的这份证券行业的工作。在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幼稚和可笑,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嘲笑我们学生是书呆子的缘故吧。
西方银行家的思想:要当银行家,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
因为有了实习的教训,回到学校以后,我决定有目的的提前熟悉和适应我将要从事的工作。受那位青年教师对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判断的影响,考虑再三,我还是希望从事与财富打交道的工作,证券公司不去了,接下来的目标当然就是银行了。其实也不只是我,很大同学都受到那位教师的影响,我们班只有三十来人,最后竟有八、九人进了金融机构,超过四分之一。
我对银行的了解比证券更少,我平时花钱很节约,每学期开学带四、五百元,到了学校交了二百多元的书簿费和学杂费剩下的也就两百多元,还要买四十元的菜票,最后剩下百来块钱随便塞到哪里就行了,根本想不到把钱存银行。如果这个学期没有碰到需要花钱的项目,凑合着也就过去了,万一碰到班里组织春游、野营等花钱的项目,钱快花的差不多了,我就会向家里写信,一个月后,我会收到邮局的汇款单,不多不少五十元,每次都是这个数,而这时我身上已经只剩下两、三块钱的菜票了,收到钱的第一件是就是赶紧买菜票,然后买一块子排改善一下伙食,银行离我的生活还是很遥远。不过也不是说对银行一无所知,因为姐姐和我都是大学生,有时村里人会来问,你的同学或朋友有没有在银行工作的,能不能帮他们走走后门贷点款等等,还有就是教科书上对银行概念性的描述。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使自己与银行挂上钩,为此我第一次去了这个城市的最大银行,非常仔细的观察了银行职员的工作情况。回来后我开始到图书馆找有关银行的书看,图书馆里有关银行方面的资料不多,且差不多都是相对滞后的东西,这可能跟当时我国银行的状况有关,银行是国家的,是国家的出纳,业务非常单一,而且永远不会破产的,所以不需要去开发市场,不需要开发新业务,当然也不需要风险管理,各方面对银行的关注度都不高。
我在图书馆里找了三、四天,看到的东西和教科书上的差不多,我有些沮丧。我突然想到杂志,杂志是紧跟时代的潮流,追寻时代的脉搏的,肯定有我需要的东西,于是我又找有关银行的杂志来看。
我在杂志里真的找到了我想要的知识,除此之外杂志里有很多探讨如何办好银行的文章,看的出这些文章大多是介绍国外银行的经验,看多了之后我也渐接受了他们的观点:要当银行家,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因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他能够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保证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投入的项目能够赚钱,银行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判断能力,才能在许许多多的贷款申请中分辨出符合市场规律并能赚钱的产品和项目,才能保证贷款的回收。